中電新聞網訊 通訊員 張勁 報道 11月25日,受國家電網公司委托山東電力集團公司組織召開了由山東電力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完成的“基于預測與仿真的大規模風電接入能力的研究與對策”、“省級電網風電接入能力及其穩定性的影響系列研究”兩項科技項目驗收會。驗收專家組聽取了項目的工作報告、技術報告等報告,經討論,一致認為,兩個項目均完成了合同規定的研究內容,同意通過驗收。
山東大學教授 劉玉田、國家電網公司高工寇慧珍、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張建華等行業內外資深專家組成了驗收專家組。受驗收組委托,資料審查組對兩個項目的各種資料進行了認真審查,認為其技術資料齊全、完整、統一、規范,符合項目驗收要求。測試組對兩個項目的試驗報告進行了認真審查,認為試驗項目及內容完整,試驗方法正確,滿足合同規定的技術指標,符合驗收要求。兩個項目一共發表6篇論文,已審請5個專利,獲得2個軟件著作權。
隨著風電裝機容量 的增加,電網調峰能力成為目前制約電網接納風電能力的主要因素,“省級電網風電接入能力及其穩定性的影響系列研究”科技項目研究了無功補償裝置對并網點無功電壓的影響,對于提高并網點電壓穩定性,改善電能質量水平,提高風電場出力極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研究了影響雙饋異步風電機組輸出短路電流的主要因素,可有效指導風電機組暫態電流相關研究的方向與內容,為后續研究提供理論與方法指導。開展了含雙饋風電機組的電力系統的短路電流的工程化計算方法研究,一方面可以為我省的風電場并網、保護整定計算和電氣設備選擇等提供理論依據與技術指導,同時也可為我省風電場的調試運行、維護、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基于預測與仿真的大規模風電接入能力的研究與對策”科技項目,可提高動態資源條件下風電場的運行效率,根據風力資源的短時特點和長期特點,合理調度風電資源,從而轉化為電網電力。將高質量的風電技術水平和優質風能資源相結合,最終轉化為風電場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電力供應得多元化,提高電網中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優化電源結構,有利于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該項目開展的正常狀態下和故障狀態下的風電場技術研究,可減少風電網在風力變化和故障條件下電網的損失,保護含風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 |